手机clash配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组成发展联盟联合作战,成为企业营造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陈丽华,曾于2006年带领课题组承担了北京市科委的软科学研究项目,对北京地区企业技术联盟的发展现状、规律、存在问题及对策、趋势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她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技术联盟的发展必然经历由初级到逐渐成熟、由松散到紧密的过程,这就要求联盟必须改变较为粗放的管理及运行模式,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切实打造良好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整体信誉和品牌,为企业、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与动力。
记者:当前国内特别是北京地区企业技术联盟的发展状况如何?如何评价联盟在推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陈丽华:企业技术联盟是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契约关系为依托,以共性技术和重要标准为纽带,通过合作研发、资源共享、共同开拓市场等形式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也是产业联盟较为普遍的组织形式。
从2003年开始,北京地区企业技术联盟发展迅速,到2006年底,已由当初的几家发展到46家,覆盖软件、信息、环保和通讯等产业,而且随着这两年国家相关政策和项目向技术联盟倾斜,联盟数量增加更快,整合的资源、创造的效益也在不断增长。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北京地区的企业技术联盟稳定发展并快速增长,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联盟不仅帮助企业摆脱了过去的恶性竞争,通过制定标准占据行业领先地位,同时整合资源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展了发展空间。联盟通过纵向资源整合,提供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促进了产业链的配套发展。
总体来说,企业技术联盟为加盟企业带来的最大效益就是促进了新技术进入市场,同时帮助企业能够获得先进的技术资源及信息,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这些都为企业赢取了竞争优势。而且,北京地区的企业技术联盟的技术扩散效应日益显著起来,联盟中的技术合作不断向全国扩散,并且已经开始不断向国际(跨国公司)扩散。
陈丽华:北京地区企业技术联盟运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包括:认识观念偏差、联盟管理手机clash配置、利益分配、信任等。例如认识观念的偏差,尽管联盟具有优势互补、联合攻关、降低风险等优势,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质疑,这也与联盟是一种松散的组合、缺乏可信度和稳定性有关。此外,随着联盟的不断发展,成员对其在管理、协调方面的作用要求日益增强,因而对联盟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联盟需要通过不断实践予以创新。
企业组成联盟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总能够分析出一些共性的原因,如为了进入新市场、获取新技术、分摊研发成本等。而技术的不确定性、成员的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等则是导致联盟失败的主要原因。甚至有统计称,草率地开展企业技术联盟,失败的概率高达70%以上。因此,联盟在运行过程中要对这些导致失败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联盟始终是中介机构,以提供服务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当然,联盟也可以通过成立公司或非赢利企业的形式,形成法人实体,使初级的松散、契约式的联盟组织走向成熟,使成员间的合作与联系更紧密,管理更科学高效。
陈丽华:联盟给企业注入了自主创新的内部优势,使企业在创新文化、技术资源、信息沟通、标准制定等方面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作为技术与企业的中介,联盟不断发挥乘数效应,通过对资源的有效组织,实现了要素共享,从而保证了从投入到产出全过程的技术创新的内部驱动力。可以说,技术联盟率先扛起了北京地区自主创新的大旗。
例如,在标准制定方面,闪联产业联盟、AVS产业联盟、TD-SCDMA产业联盟等围绕行业标准的制定,进行了一系列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填补了多项国家行业空白。许多联盟聚集了国内本行业最知名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有些还吸引了跨国公司加盟,使多项技术标准与国际化标准接轨。联盟的信息、知识与技术资源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开放和共享。
事实表明,以长风联盟、TD-SCDMA联盟等为代表的企业技术联盟已经成为企业创新的摇篮,为北京地区企业技术联盟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记者:政府的鼓励政策对产业联盟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政府在支持引导联盟发展方面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陈丽华:政府应支持和引导北京地区的支柱产业企业组成技术联盟,如软件、集成电路、网络通信、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等。鼓励企业技术联盟参与建设和管理科技园区、孵化器、产业基地和联盟内部技术开发平台的建设,不断整合联盟内外部资源。变项目驱动的联盟组成方式为利益驱动的联盟组成方式。在技术开发上,应强调横向联盟与纵向联盟结合,前者强调规模的扩大,后者强调基于供应链的合作,强调联盟重视对整个供应链各环节的创新。
政府应不断出台和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扶持政策和法规,重点支持技术联盟研发的技术标准、专利等创新成果,把支持资金更多地向联盟倾斜,支持联盟成员承担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类项目。政府还应在联盟公共信息和技术平台的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主要是鼓励企业以联盟方式共同投资搭建科技资源条件平台,共同开展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并开展学习、培训、交流、对外合作等活动。引导联盟加强内部管理,建立针对联盟的社会信用监督机制。同时,还应在人才保障、软环境营造、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